听新闻
放大镜
全国十佳公诉人武广轶:善悟者先行
2018-09-05 16:24:00  来源:检察日报

 

  躺在床上脑袋里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场景,反复揣摩应对方法。每次出庭的前一天晚上,云南省检察院公诉一处诉讼监督室主任武广轶总会辗转反侧。

  从检14年,武广轶三进两出公诉部门,办案数量并不算太多,却凭借着一股子钻研劲儿催化了她在公诉岗位上的成长。

  2012年,武广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湄公河“10·5”案件办案组。她与办案组其他成员一起封闭奋战了3个月,反复修改庭审预案,“一直改了30多遍才最终定稿”,还准备了6000多页证据材料、11稿举证质证提纲、14稿公诉意见书、40万字审查报告等材料、200多页多媒体示证资料……

  出庭支持公诉时,武广轶在糯康拒不认罪的情况下向证人发问,有力指控糯康犯罪集团种种罪行,迫使糯康集团不得不在如山的铁证面前低头认罪。“公诉意见要将该案的危害性传达出来。”武广轶说,残害的是中国公民,发表公诉意见时,难免会投入一些主观感情,但又要不脱离法律事实,要让大家对案件有理性的认识,“无论是大案还是小案,不管被告人是哪个国家的,都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

  被告人家属代为赔偿损失时汇款单书写错误,为避免他们受到损失,武广轶三进邮局协调取款;办理抗诉案件时虽撤回抗诉,却远赴山村实地调查被害人的家庭情况,苦口婆心说服被告人家属代为赔偿4000元,千方百计为被害人两名年幼的儿女争取补助,为其患间歇性精神病的妻子争取到了2万元补助……

  “我们自认为很小、很简单的一件事,对嫌疑人或被害人的家属来说可能是很大、很困难的事。”武广轶说。

  武广轶认为,优秀的公诉人必须要善于“悟”。从诸多的案件中提炼出类型性问题,发现法律或认知上的盲点、疑点是悟,从当事人、律师、法官、警官的评价和反映中反思办案得失也是悟……只有平时善于思考、揣摩,才能使水温保持在较高的温度,有这样的基础,经过“以赛促学、岗位练兵”的强化,才能把水烧开。

  编辑: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