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结束后,天津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刘家卿收到一条短信:“我虽然退休了,但一直惦记院里的事,听说院里有人当选全国十佳公诉人,我一猜就是你。为你高兴!”
刘家卿告诉记者,这是一位老大姐发给她的。几年前,就要退休的老大姐给刘家卿的电子信箱里发了她几十年办案当中总结的几百个行业黑话和术语,都是年轻的刘家卿闻所未闻的。
每一年的夏天检察院都有一批年轻人毕业分配进来。院里的老干警主动充当年轻人的师傅,带着他们办案。用不了几个月,每个人的特点、擅长、谁更能担当重任,老同志们就会心里有数了。“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人,总是对工作用心、有创造力,不论交给他们什么,成果总会超乎你的想象。”公诉处处长刘瑞清告诉记者,年轻的刘家卿总能让人喜出望外。
2007年,工作两年的刘家卿担任助检员,参与办理省部级官员专案。她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上检委会汇报案件,就发生在这期间。当时,检委会会议室改造完成,交互式显示屏启用。“我很期待像新闻主播那样一边触屏一边讲解,问题是我既没有讲解经验,更不会制作PPT演示图。”于是,刘家卿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七天假期,她用半天时间买了一本PPT教材,剩下六天半时间,她先自学、后独立完成了50多页图文混合演示文稿的制作,最终做到了讲解汇报完全不用看稿。
接下来的2008年,刘家卿当选天津市优秀公诉人,院里让她在报告厅汇报一篇获奖论文。在部门领导的鼓励下,她决定脱稿讲。当她走下讲台时,有人悄悄向她竖起大拇指,甚至有些平时接触不多的同事也赞赏她“真的挺棒”,这让她心中关于“优秀”的那份感觉更加清晰起来:一个优秀的公诉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水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对自己有所“要求”。
八年从检路,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面对任何问题先要自己寻找答案;二是强迫性地不断突破自我,把做每一件事当成完成一件作品;三是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办理专案时,她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6项事实的质证任务,那是因为她把几万字的出庭预案改过几十遍,念过几十遍。在这次参赛前三个月的封闭集训时间,她每天面对着昏黄的墙壁,重复看书和拓展案例这两件事。“我了解自己的弱点,平时接触的案件罪名有局限。”刘家卿说,经历过这三个月,已经把此前的自己远远地抛在了身后。